15394448469

新闻动态 分类
水土保持监测实践与生态价值发布日期:2025-09-04 浏览次数:0

        水土保持监测是对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效益进行系统性调查观测的技术活动,其核心目标在于准确识别水土流失类型、强度、空间分布及动态演变趋势,为生态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须定期开展全国及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并依法公告监测结果。


        技术体系方面,现代监测手段融合传统地面观测与先进遥感技术。地面观测采用测钎法、阶梯式积沙仪等工具,通过布设测钎组监测风蚀量,或利用积沙仪收集风沙流数据,结合土壤含水量、植被覆盖度等参数构建侵蚀模型。遥感技术则依托卫星与无人机平台,通过多光谱影像解译实现大范围水土流失状况识别,如金昌市应用10米分辨率数据库,结合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模型,实现风蚀强度下降51.1%、水蚀面积减少41.77平方公里的治理成效量化。此外,视频监控与物联网传感器可实时采集降雨、径流、泥沙输移等动态数据,支撑水土保持设施运行状态评估。


        法规框架下,生产建设项目需落实“三同时”制度,即水土保持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施工、验收。例如华能苗尾水电站通过土石方科学调配减少弃渣量1900万方,采用生态袋护坡、爬藤绿化等技术实现硬质边坡生态修复,其防治责任范围3256.21公顷,投资2.4亿元,形成可推广的“永临结合”模式。监测数据需整合气象、水文、国土、林业等多部门信息源,确保地形、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等基础数据的关联性与时效性。


        应用价值层面,水土保持监测支撑生态屏障构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在北方防风固沙区,通过三维生态屏障体系降低风力侵蚀强度;在南方丘陵区,结合梯田、经果林、沟坝工程等措施提升土壤保持能力。监测成果还服务于政策制定,如全国水土流失调查每五年开展一次,结合年度动态监测数据,为水土保持规划、防治措施优化及生态补偿机制设计提供依据。


        实践表明,水土保持监测需平衡技术精度与成本效益,通过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的协同,实现从微观侵蚀过程监测到宏观生态效应评估的全链条覆盖。随着遥感解译算法优化、物联网传感器普及及大数据平台建设,监测数据的实时性、空间分辨率与分析深度将持续提升,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准确的技术支撑。